- 积分
- 10104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注册时间
- 2007-4-30
- 精华
- 主题
- 帖子
TA的每日心情 | 郁闷 2020-9-22 17:43 |
---|
签到天数: 76 天 [LV.6]常住居民II
|
本帖最后由 古国古 于 2021-2-22 19:03 编辑
可以叫作“读点”(发音为dóu diǎn,不是dú diǎn)。清代人唐彪(1640—1713)著有《家塾教学法》,里边有这么一段话:
(三)教授童子书法
唐彪曰:教授童子书,遍数虽少,无害也。但宜极缓,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,看得字字周到,到案头,未有不能读者。若授之急疾,如自己读书之状,学生不但眼看未到,耳听亦且未明,勉强随声,既不知字句为何物,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?
唐彪曰:每见童蒙读书,一句之中,或增一字,或减一字;二段书,或上截连下,或下截连上,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(句中的停顿)与界限(段落)道理,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。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,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;将界限处用朱笔画断,教令作一截读住,则自无上截连下、下截连上之病。又有极长之句,原不可加读点,但学生幼小,念不来,亦须权作读句,加读点,则易念也。一册书中,定有数处至难念者,佐料能知其中有界限、有差别,则亦易读。苟不能知,纵读多遍亦不能成诵。如“子路问闻斯行诸”一章,每见童蒙读此章,多混乱不清,因不能记。为先生者,遇此等书,教读时,宜细细开示学生:前下夫了教由求之言;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;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。第一界限是“闻斯行之”止,宜画断作截读住;第二界限是“敢问”止,宜画断作一截读住。第三界限,是“故退之”止,宜画断作一截读住。差别者,如两《孟》书中,“五亩之宅“凡三见,而三处字句不同;“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”章,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,字多不同;“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”一章,舜荐禹之辞,与禹荐益之辞,文义大段同,而字多不同。此等不同处,有学识者方能分别,在童蒙则不能,愈读愈乱。不开示之,无由明白;开示之,自然易读易记矣。
【引文来自:http://www.guoxuedashi.com/a/4480m/61907o.html】
宋·罗璧《罗氏识遗》卷八:过百为寿
《庄子》及《左传》杜预注皆有上寿、中寿、下寿之别,孔颖达疏:上寿百年以上,孔安国传《洪范》五福曰:寿,《传》曰百二十年为寿。盖本《老子》:人生大期,百年为限。过百而增,是谓上寿之寿。按《礼记》:人生十年曰幼,学;二十曰弱,冠;三十曰壮,有室;四十曰强,而仕;五十曰艾,服官政;六十曰耆,指使;七十曰老,而传;八十、九十曰耄,七年曰悼,百年日期,颐。王荆公注自幼、弱、壮、强、艾、耆、老等下皆 著读点,其下学、冠、有室、而仕、指使、而传自为句,总上十事,各十年一目,寿为过百之目,亦有理。
【引文来自:http://www.guoxuedashi.com/a/4845w/65684p.html】
原来,至迟宋朝就这样叫了。
|
|